top of page

理想的追尋

一個探索光的各種可能的發生點
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簡稱IB)課程,
即是「以學習者為中心」,
IB課程有個「20/80原則」,
老師的講述只占20%、80%是設計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劉美慧分析
在這堂課,從
①設計問題定義:尋找理想的光
②分析歸納:光的條件與構成
③質感塑造:環氧樹脂的堆切演繹
④燈條焊接(專業指導)
⑤光線質感測試
⑥雷切型版規劃
⑦3D支架設計
⑧電路板程式搭配節電器控制光敏電阻(專業支持)
⑩組合與細節提案
但最重要的是每週的歷程紀錄,而且80%以上是小組共同研究的,如果問我為甚麼想設計這樣的課程,我想是希望:真的將「科技」轉換為「問題解決的工具」,卻盡量讓的學生啟動自己的期待,將期待轉化為具體的問題,並且逐步地發現屬於個人的解決方案。
可能每個科技的部分都不是那麼那麼的深刻,但是對高中女生而言,我想讓那些他們忽略的問題,回到他們的思考脈絡中。
這門課其實是開給文組班女生的課程
在環氧樹脂的培養皿階段是反覆三次的實驗進化
有點小學時候的實驗組難度而已
但在分流的教育下
這些高中女孩,
卻早已遺忘了這些基礎的理性分析歸納了
今天我跟孩子說
照著老師說的做~
當然會做出來,而且不醜
但是卻其實很可惜,
這堂課重要的是尋找出自己的解法與期待
算是去年光盒子的進階版
去年 侯君昊老師有提到內發光的可能
當然我的操作還有很多小問題(材料費一下子在電路組爆棚)
但是已經越來越產生屬於高中女生的實踐思考了

I'm an image title
Describe your image here

I'm an image title
Describe your image here

I'm an image title
Describe your image he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