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理想的追尋

30167623_10155602099427879_1431389435683

一個探索光的各種可能的發生點

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簡稱IB)課程,
即是「以學習者為中心」,
IB課程有個「20/80原則」,
老師的講述只占20%、80%是設計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劉美慧分析

 

在這堂課,從
①設計問題定義:尋找理想的光
②分析歸納:光的條件與構成
③質感塑造:環氧樹脂的堆切演繹
④燈條焊接(專業指導)
⑤光線質感測試
⑥雷切型版規劃
⑦3D支架設計
⑧電路板程式搭配節電器控制光敏電阻(專業支持)
⑩組合與細節提案

 

但最重要的是每週的歷程紀錄,而且80%以上是小組共同研究的,如果問我為甚麼想設計這樣的課程,我想是希望:真的將「科技」轉換為「問題解決的工具」,卻盡量讓的學生啟動自己的期待,將期待轉化為具體的問題,並且逐步地發現屬於個人的解決方案

 

可能每個科技的部分都不是那麼那麼的深刻,但是對高中女生而言,我想讓那些他們忽略的問題,回到他們的思考脈絡中。

 

這門課其實是開給文組班女生的課程
在環氧樹脂的培養皿階段是反覆三次的實驗進化
有點小學時候的實驗組難度而已
但在分流的教育下
這些高中女孩,
卻早已遺忘了這些基礎的理性分析歸納了

 

今天我跟孩子說
照著老師說的做~
當然會做出來,而且不醜
但是卻其實很可惜,
這堂課重要的是尋找出自己的解法與期待

算是去年光盒子的進階版
去年 侯君昊老師有提到內發光的可能
當然我的操作還有很多小問題(材料費一下子在電路組爆棚)
但是已經越來越產生屬於高中女生的實踐思考了

bottom of page